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有九个,为什么没有一个王朝,能突破300年大关
前言
俗话说,开疆拓土比稳固统治要容易得多,因为守护一个国家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管理,这涉及到经济、政治和军事等众多领域。因此,随着这些方面的复杂性,各种矛盾也随之浮现。
自秦朝以来,中国历史上共经历了九个大统一的王朝,但在这九个王朝中,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三百年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?
一、国家覆灭的原因
大汉和大宋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,其中大汉分为东汉与西汉,而宋则包括南宋和北宋。由于王莽篡位的事件发生在中间,且他实际掌权了十多年,因此传统的大汉早已灭亡。后来刘秀打败了王莽,作为大汉的后裔,他继续继承了这一伟大的事业。
大宋的状况与汉朝有许多相似之处,甚至可以说,与汉朝相比,宋的表现还不及“大汉”。“靖康之耻”是后人忌讳提起的话题,更值得指出的是,当南宋建立时,其实并不算是一个统一的大国,它所控制的土地数量有限,而整个中原地区早已被其他势力分割。
宋朝和汉朝也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,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些王朝是如何灭亡的。首先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统一的秦朝,其灭亡可以归结为农民起义。而西汉,上文已经提到,它的覆灭原因则是王莽篡位。
东汉末年诸侯之间的争斗,加剧了内忧外患,而从晋朝建立开始,就一直面临着不断的危机。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骚扰,令中国再次陷入动荡之中。隋朝与秦朝一样,都未能逃脱迅速灭亡的命运,两者灭亡的原因也相似,隋朝同样是因农民起义而覆灭。
唐朝的灭亡不能仅仅归结于农民起义,它是由于各地军阀的混战与农民起义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而宋朝则比较简单,史书上记载着“大宋二度倾覆,皆因外患”。元朝和明朝则都是因为农民起义而灭亡。
清朝的灭亡不能仅仅归因于“太平天国运动”,尽管这场运动经历了艰辛的镇压。大清的覆灭与当时全球形势密切相关,社会各界都在进步。而且,清朝的衰落也是历史兴衰规律的一部分。
总结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起义。
其次是外部压力,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地方诸侯之间的争斗。许多王朝的灭亡主要归因于内部因素。即使大清也与其闭关锁国政策有一定关联,与前朝相比,大清已经算得上相对成功,因为它吸取了之前的教训。
大宋为何重视文治而轻视武功,实际上是赵匡胤基于前朝的教训总结出的经验,并将其作为祖训流传下来。不过,众所周知,有些祖训并不适用于整个王朝,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考量。就在当时,大宋已经在周围压力下变得十分脆弱,却未能积极提升自己的军事力量。
到了这个时刻,开国皇帝和前朝君主遗留下来的祖训不仅无助于国家的进步,反而可能阻碍其发展,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宋朝,其次是清朝。清朝由于前代皇帝实施的“闭关锁国”政策,被迫开启了“通商口”。
二、安乐死
除了前面提到的“祖训”之外,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,那就是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繁荣过后必然会走向衰落,太平盛世实际上更容易导致国家的衰败。通过考察隋朝的例子,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这一点,隋文帝也是历史上著名且成就斐然的一位君主。
他在世时已将国家治理得非常有序,但随着隋炀帝的登基,隋朝迅速走向灭亡。此外,万历帝和乾隆也都在位期间对王朝造成了显著影响,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。
隋炀帝登基时正值父亲留下的安定盛世,乾隆和万历也相似。由于祖辈开创的江山,这些皇帝无需应对内外困扰,只能沉浸于享乐。在这方面,乾隆最为显著,大清在他祖父治理下趋于稳固,而其父实施的严厉政策则为他提供了充裕的国库。
盛世登基的乾隆最终只剩下了享乐。后人称他为败家子,其实并非完全错误。他的一生中多次南巡,每次都花费不菲。此外,他还大兴土木,建造宫殿,可以说是花钱如流水。在他在世期间,几乎已经将雍正辛勤一生所积攒的财富耗尽。
在乾隆的晚期,他还需要镇压白莲教起义,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此时,大清已开始出现财政不足的问题。汉朝在桓灵二帝时期衰亡,汉灵帝为了充实国库竟然亲自开始卖官。而前朝也并非没有皇帝采取过类似做法,但其他皇帝出售的多是虚职,而汉灵帝所卖的则都是具有实际权力的位置。
太平盛世往往更容易孕育昏庸的君主,以唐玄宗为例便是明证。回顾他晚年的种种表现,真可谓昏庸至极;虽然繁荣的局面是在他的统治下出现,但大唐的衰落也正是从他开始蔓延。
三、体制存在的问题
有人可能会问,为什么夏、商、周这三个王朝的统治时间如此之长?总计下来,这三个王朝的国祚达到了1800年,其中夏朝存在了471年,商朝554年,而周朝则有791年的历史。然而,这三大古代王国与后来的统一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许多差异。
首先,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存在显著差异,这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,这也反映了中国的进步。夏朝创始人启的继位标志着家族统治的开始,而夏、商、周三个王朝则是建立在部落联盟之上的。
在这三个王朝中,君主们都是各个部落的统治者。在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下,周天子与地方诸侯之间并不是单纯的臣属关系,而是一种更加牢固和亲密的血缘关系。
不必多说,大家都明白,与完全的君臣关系相比,这种血缘联系让人更加安心。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三个朝代时期,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的原因之一。地方诸侯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拥有绝对的自治权,而中央政府对他们的掌控非常有限,对其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放任。
然而,如果地方诸侯和周天子之间不遵循父权关系,那么君臣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脆弱。因此,这种情况存在弊端。在秦朝统一之后,实施了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原则,皇帝成为了全国最有权威的人,也是唯一的统治者,只有皇室能够把权力传递出去。
后来的外戚干政、宦官掌权、后宫干涉和权臣瓜分权力等现象,都是王朝内部与权力相关的隐患。那么,这些势力的源头究竟何在?毫无例外地,它们都源于皇帝的授予。在秦之前,国家的统治者不仅限于周天子,还有地方诸侯。
在封建社会里,只有一位皇帝。虽然存在诸侯,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是统治者,而是被统治的对象,因此地位完全不同。这意味着,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国家就如同皇帝的私人财产,就像之前提到过的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。
一个国家的兴旺与繁荣往往取决于皇帝的明智与否。如果一个朝代拥有一位英明的君主,那么整个国家就能迎来盛世;反之,若出现昏庸无道之君,国家便会走向衰落。这种将帝王视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存在显著的问题。
由于无法确保每位皇帝都是贤明之君,难免会出现昏庸的统治者,那么整个国家便可能在这些昏君的治理之下走向毁灭,而后代子孙能力逐渐下降也是必然发生的问题。创国皇帝的才能无疑是显而易见的。
后来的皇帝们因未曾经历苦难,生来便是天之骄子,享受优越的生活,他们缺乏磨练和全面的教育,因此导致了昏庸无能,从而使国家走向衰败,这与宋徽宗和秦二世的情况如出一辙。
总结
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土地兼并与社会阶级矛盾加剧。这是每个王朝在后期必须应对的挑战,而无法超越三百年则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,比如内部治理、土地集中、社会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等。
上一篇:没有了
